學生評教情況 |
近兩年被評價總數5次,其中優秀5次,良好0次 |
|
教學單位 督導組評教情況 |
近兩年被評價總數 2 次,其中優秀 1 次,良好1 次 |
|
教學單位 同行評教情況 |
近兩年被評價總數2次,其中優秀2 次,良好 0次 |
|
(一)承擔本科、研究生教學工作情況(含指導實踐教學、指導畢業設計、畢業論文) |
本科生教學工作:近兩年主講2門課程(其中核心必修課1門,必修課1門,選修課0 門),總計劃學時176學時,年均96(計劃)學時。分別為: |
|
序號 |
學期 |
課程名稱 |
課程性質 |
計劃學時 |
授課頭數 |
選課總人數 |
|
1 |
2016-2017(1) |
氣象探測原理 |
核心必修 |
48 |
2 |
63 |
|
2 |
2015-2016(1) |
氣象探測原理 |
核心必修 |
48 |
2 |
60 |
|
3 |
2016-2017(2) |
綜合氣象觀測實踐 |
專業必修 |
16 |
2 |
60 |
|
4 |
2015-2016(2) |
綜合氣象觀測實踐 |
專業必修 |
16 |
2 |
48 |
|
研究生教學工作:近兩年主講3門課程,總計劃學時240學時,年均120(計劃)學時。分別為: |
|
序號 |
學期 |
課程名稱 |
課程性質 |
計劃學時 |
授課頭數 |
選課總人數 |
|
1 |
2016-2017(1) |
氣象探測技術 |
選修 |
48 |
4 |
26 |
|
2 |
2016-2017(1) |
大氣物理與大氣探測學 |
選修 |
32 |
1 |
20 |
|
3 |
2016-2017(1) |
農業信息化導論 |
選修 |
32 |
1 |
20 |
|
4 |
2016-2017(1) |
氣象探測技術 |
選修 |
48 |
3 |
29 |
|
5 |
2015-2016(2) |
大氣物理與大氣探測學 |
選修 |
32 |
1 |
20 |
|
指導畢業設計、畢業論文工作:近兩屆共計指導18名本科生完成畢業設計(論文)工作,其中3名成績優秀。 擔任研究生導師工作:近兩屆共計指導12名研究生。 |
|
序號 |
學年 |
指導畢業設計(論文)人數 |
畢業設計(論文)成績優秀人數 |
指導研究生人數 |
省級優秀研究生論文數 |
|
1 |
2014 |
6 |
3 |
4 |
0 |
|
2 |
2015 |
6 |
0 |
6 |
0 |
|
3 |
2016 |
6 |
0 |
2 |
0 |
|
其他教學工作: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項,其中國家級1項,省級1項,校級1項;指導學生參加全國電子設計大賽,獲國家級三等獎2項,省級一等獎1項,省級二等獎1項;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,獲省級銅獎1項,成都市一等獎1項,校級特等獎1項;指導學生參加國際CDIO大賽,獲國際銀獎1項;帶隊校外實習2次共計20人。 |
|
(二)教學基本建設情況 |
序號 |
項目名稱 |
主要貢獻 |
排名 |
備注 |
1 |
氣象雷達實驗室建設項目 |
總體負責 |
2 |
新建 |
2 |
電子信息專業(大氣探測方向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|
骨干 |
2 |
|
3 |
十三五實驗室建設發展規劃 |
骨干 |
2 |
|
4 |
2014版《氣象探測原理》課程大綱制訂 |
總體負責 |
1 |
核心必修 |
|
|
|
|
|
(三)近三年承擔的教改項目(或特色專業、專業綜合改革、精品資源共享課、精品(規劃)教材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、等各級“本科教學質量工程”建設項目)、科研項目情況 |
序號 |
排名 |
項目名稱 |
立項時間 |
項目來源 |
項目 類別 |
1 |
3 |
國家級大氣探測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|
2014 |
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 |
國家級 |
2 |
3 |
四川省大氣探測虛擬仿真教學示范中心 |
2014 |
教育廳 |
省級 |
3 |
4 |
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|
2012 |
教育部 |
國家級 |
4 |
1 |
基于壓電感應的雨量傳感器研究 |
2014 |
四川省教育廳 |
市廳級 |
5 |
2 |
多要素智能氣象站的研制與應用-傳感器智能化及其通信協議芯片研制(子項) |
2012-2016 |
國家科技部 |
國家級 |
6 |
1 |
DZZ自動氣象監測系統 |
2014 |
四川材料研究所 |
橫向 |
7 |
1 |
自動氣象站運行能力評估 |
2014 |
華云東方科技有限公司 |
橫向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(四)近三年公開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、學術論文及出版專著情況 |
序號 |
排名 |
論文(專著)名稱 |
期刊名、級別 |
發表(出版)時間 |
類別 |
1 |
1 |
基于關聯規則的故障診斷方法研究 |
《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報》,科技核心 |
2014.08 |
學術 |
2 |
1 |
陽江國際探空試驗的GPS、探空、微波輻射計水汽資料對比分析 |
《氣象科技》中文核心 |
2014.2 |
學術 |
3 |
2 |
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熱源的氣候特征及其對高原低渦生成的影響 |
《大氣科學》權威A類 |
2016.1 |
學術 |
4 |
2 |
超聲測風傳感器在回路風洞中的測試 |
《氣象科技》中文核心 |
2016.2 |
學術 |
5 |
1 |
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utomatic verification system of anemometer |
Mechanical Component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II,EI |
2014.7 |
學術 |
6 |
2 |
超聲測風傳感器在回路風洞中的測試 |
《氣象科技》中文核心 |
2016.1 |
學術 |
7 |
2 |
自動氣象站監測運行能力可靠性評估 |
《氣象科技》中文核心 |
2013.6 |
學術 |
8 |
3 |
Impacts of abnormal heating of Tibetan Plateau on Rossby wave activity and hazards related to snow and ice in South China |
Advances in Meteorology,SCI |
2015.3 |
學術 |
(五)近三年獲得專利授權情況 |
序號 |
專利名稱 |
時間 |
專利號 |
本人排名 |
專利 類型 |
1 |
基于壓電加速度傳感器的雨量數據處理系統 |
2016.10 |
ZLN2014101270046 |
1 |
發明專利 |
2 |
一種新型風向傳感器 |
2015.10 |
ZL2015201184445 |
1 |
實用新型 |
3 |
一種新型雨量器 |
2015.07 |
ZL2015201207305 |
2 |
實用新型 |
(六)近兩屆獲獎情況(教學成果獎、科學技術獎及個人獲獎情況) |
序號 |
獲獎名稱及等級 |
獲獎 時間 |
頒獎部門 |
集體獲獎注明排名 |
1 |
基于虛實結合的氣象探測技術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建設,教學成果獎,三等獎 |
2017 |
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|
1 |
2 |
第11屆全國氣象行業職業技能競賽,技術保障科目裁判長 |
2016.11 |
中國氣象局 |
1 |
3 |
第十屆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優秀指導教師 |
2015.8 |
中國電子學會 |
|
4 |
2012-2013年度學??萍枷冗M個人 |
2014.10 |
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|
|
5 |
四川省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 |
2014.3 |
四川省氣象學會 |
|
6 |
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優秀獎 |
2013.11 |
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|
|
7 |
氣象行業榮譽證書-第九屆全國氣象行業職業技能競賽 |
2015.1 |
中國氣象局 |
|
(七)近三年指導學生在學科競賽中獲獎情況(省級及以上,只列最高獎,不重復計算) |
序號 |
競賽名稱 |
獎項等級(人數) |
競賽級別及檔次 |
獲獎時間 |
1 |
第十一屆國際CDIO學術團隊作品獎 |
國際銀獎(3人) |
一檔 |
2015 |
2 |
第十屆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 |
國家三等獎(3人) |
一檔 |
2015 |
3 |
第十一屆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 |
國家三等獎(3人) |
一檔 |
2016 |
4 |
第二屆四川省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|
四川省銅獎(5人) |
二檔 |
2016 |
5 |
第十一屆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 |
西南分賽區二等獎(3人) |
二檔 |
2016 |
6 |
第十屆成都青年創業大賽 |
高校組一等獎(3人) |
三檔 |
2016 |
7 |
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第二屆 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|
特等獎(5人) |
|
2016 |
(八)教學改革的特色做法與創新點 |
《氣象探測原理》是氣象探測專業的核心課程,它涉及到大氣物理、數學、氣象、電子基礎知識等多方面的一個交叉學科,為了既讓學生提高專業素養、又提升綜合處理復雜工程的能力。 一方面通過去國家氣象局交流學習掌握學科領域發展的最新動態、發展方向和熱點問題,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、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。 另一方面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,認真備課、授課。對于一些生僻難懂或不易記憶的原理,采用實物體驗和錄制視頻來加深記憶(如最低溫度測量原理)。積極創造實驗條件,提高實驗效率和實驗效果,通過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建設來解決解決實驗教學承載量不足、實驗項目實際開設受空間、時間、天氣限制的問題,同時可實現多人多任務并行實驗學習,融合現場教學演練,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。 |
|
申報人承諾:以上填寫內容屬實。申報人簽字: |
|
單位推薦 及意見 |
推薦意見: 推薦單位公示情況: 申報人所在單位已進行公示,時間從 年 月 日至 月 日。且公示期無異議。 單位負責人簽字: 年 月 日 |
|